其实,在现代社会当中,佩戴“假器官”的人非常多,主要用来替代人体上缺失的部分,比如眼睛、鼻子、耳朵等部位。
面对记者的采访,吴斌也笑着说:“就是想这个地方,应该放一件东西……其实,我也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坏掉”。
一、吴斌的经历
吴斌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在老家上大学的时候,吴斌因为意外摔断了胳膊,他在康复医院治疗了一段时间后终于痊愈了。“其实那时候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去做这个手术。”
因为康复之后身体恢复得不错,吴斌又回到单位上班了,但他对自己的缺陷却越来越不自信了。
“因为我小时候也经常摔到自己的胳膊,那时候可能就没那么严重。如今成了这样,就想着如果能用一种新的东西去替代它,可能对我来说就会好一些。” 于是,他在网上搜索各种修复方法,来填补这一块空缺。
“你看那条消息上面说,有人能用3D打印技术把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给替代了,我想我也能。”吴斌说:“我就去查了一下3D打印技术,发现它不仅可以用来做人体模型,还可以用来制作一些小东西”。
于是,在2020年8月份,他决定尝试一下这个事。
“那一天,我去了医院的手术中心,准备做一个移植前的检查。”吴斌回忆道,当医生把整个手术方案定下来之后,吴斌就和医院谈起了价格和效果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
结果证明,效果还是非常成功的。
二、“人造器官”的应用
对于很多需要长期佩戴器官的患者来说,他们希望找到一种新的替代品。“其实,我们国家对‘人造器官’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据媒体报道,目前中国正在进行“人造器官”的临床试验,以推动“生物复合材料”相关技术的发展。
不过,这项在美国进行的临床试验仅有4例患者,他们都是通过人工假体来完成手术的,包括2例颅骨缺损修复术、1例面部烧伤植皮修复手术和1例全身大面积烧伤植皮术。
据报道,这项研究得到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
据《中国科学报》报道称,目前在我国开展“人造器官”临床试验的医疗机构有3家: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尔滨工程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他们分别开展了颅骨修复、烧伤皮肤移植和心脏移植手术。
在颅骨修复方面,不仅可以对患者进行精准定位、精确切割及准确安装人工假体。而且还能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出最接近人体结构的颅骨组织。
是“人造器官”技术最先进的一种应用形式,而这种方式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及应用前景。
三、“假器官”对人体影响
“这个东西就像人的眼睛,它会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而逐渐失去功能,最终消失。”吴斌说。 当记者问吴斌,如果出现更好的材料时,他是否愿意接受,这位小伙子笑了笑,“我想过。”
对于吴斌来说,尽管有一定的风险,但并不一定会发生问题。“其实很多时候会出现问题”,他说:“比如‘假肢’很不舒服。比如,我自己的鼻子不舒服、眼睛也很不舒服。” 吴斌还说:“有一次,我把它放在腿上坐着睡着了,主要是因为它太重了”。
“所以这个东西我用不了多久就会坏掉,我现在戴这个东西、用这个东西。”吴斌说:“如果它坏掉了,我也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了。”从吴斌的谈话当中,大家也可以知道,“假器官”在技术层面还不是很成熟。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假器官”对人体的帮助很大,但它对人体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比如“人造心脏”,其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替代病人受损后无法修复的严重心脏病,自从问世以来,就广受质疑。
结语
世界中佩戴“假器官”的人群也在不断的扩大,这些应用广泛的“假器官”,不仅具有与人体组织相容性好、生物兼容性高以及对血管无损伤等特点,还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
在临床应用中,确实可以为病人带来新生。
尤其是“人造心脏”,在临床上用于替代病人受损后无法修复的严重心脏病,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后来中国科学家研发出了世界首个以人工生物材料为基础的人造心脏设备。
它采用了具有高度生物兼容性且完全不同于人类人体细胞的材料组成,能够对人体细胞进行改造和替换,从而恢复心肌功能,帮助无数的患者找回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