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树脂  产能  价格  复合材料  预浸料  玻璃纤维  玻璃  热塑  直径  AOC 

12年传承与创新,牵引复材领域发展

   日期:2024-06-15     来源:五院529厂    浏览:420    评论:0    
核心提示:  今天,让我们来到五院529厂赵启明技能大师工作室,看一位由老工匠组建成立的工作室如何助推整个复合材料领域发展。
  根据《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和集团公司相关要求,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持续加强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发挥好技能大师工作室在关键技术攻关、技能传承创新以及传道授业解惑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五院官微开设“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专栏,带您走入五院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了解工作室成立和发展的精彩故事。

  今天,让我们来到五院529厂赵启明技能大师工作室,看一位由老工匠组建成立的工作室如何助推整个复合材料领域发展。

  一位老工匠、一间工作室、数条生产线、30余个成员,助推起整个复合材料领域发展,这就是五院529厂赵启明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复合材料以强度高、轻量化和设计性强等诸多优点被广泛应用在星、船等航天飞行器上。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逐渐将复合材料应用在卫星结构上。经过40多年的发展,如今复合材料在卫星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同时形成了一支“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示范带动”的队伍。复合材料正在向着高稳定、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方向快速发展。

 

赵启明,从事复合材料领域38年,先后获得“航天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2012年3月,由他牵头成立的工作室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命名为“赵启明技能大师工作室”。12年过去,工作室4度获得国家级奖项,走出了多名航天技术能手。

01因何而建?从一条生产线说起——

  走进厂房,下到车间,工人师傅穿梭其中、脚步匆忙,一片繁忙有序的工作场面映入眼中……机器的轰鸣声、金属的碰撞声、材料的摩擦声从四周传来。指着其中一条生产线,赵启明的徒弟、如今工作室的负责人白银海介绍:“这是高精度反射面天线产品,2013年,就是赵师傅带着工作室成员率先开展技术攻关。”

  研制一款全新结构的天线,没有经验参考、没有技术借鉴,工作室走出了从无到有的第一步。“这款天线的铺层基准精度非常高,误差不超过零点几度, 为了找到一条基准线,我们做了很多尝试……”谈起天线研制过程,赵启明边说边比划。最后,通过已有的经验与数次试验验证叠加,工作室攻克了高精度反射器成型技术,提出了全新的工艺方法,保证了质量精度,成功研制新天线。

 

“攻克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是我们成立工作室的主要目的。”赵启明说。工作室不是一间屋、一间房,而是“建”在车间、“长”在车间的技术团体,工作室成员大都是来自一线的班组长和技术骨干,平时散在车间各处,遇到新产品研制时,便会聚在一起,想办法、解难题,从而带动复材产品制造中心的生产能力。

因“新”而建,向新而行。工作室共牵头开展了80余项新产品的研制。高精度反射面天线、返回舱防热大底、机电热一体化结构板……当年新产品变成了现在的生产线,工人师傅正在这些生产线上熟练地操作着。

02如何创新?从一个提案说起——

几十个热管,要精确地安装在结构板上,只有三天时间。老方法是在结构板上将热管一个个安装在上面,每装一个都要测量一下位置精度。这种方法费时费力,精度还难以保证,这可怎么办?

工作室的李明洋提出一个新方法。通过试验,发现热管安装分毫不差且省时省力,于是迅速在生产线上使用。“以前好几天干不完,现在只需2天就能完成安装。”李明洋说。今年3月份,在工作室的创新创意评比中,李明洋的新方法获评二类创新创意提案。

 

创新创意提案机制是工作室的一大特色,为鼓励车间师傅们结合实际生产提出革新工艺、改进设备的方案,工作室每月都会在车间搞提案评比,以解决问题、提高效率为标准,评出一二三3类提案。2023年,工作室共收到78个提案、评出一类8个、二类27个、三类43个,累计创造经济效益400余万元。

如何创新?氛围最关键,创新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工作室的事,而是整个复材产品制造中心的事,只有将全车间师傅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发挥他们的创意,才能起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这个想法来源于赵师傅。”白银海说,工作室刚刚成立那会,看到车间里有些人会自己琢磨新玩意儿,受到启发,赵启明以工作室牵头,建立了创新创意提案机制。“你看,这是我当时整理的创新创意提案合集,一年一本。”赵启明翻着当年的提案集说,“那会车间没这么多人,短短三年收到70多个提案,效果还是挺不错的嘛。”

如今,老传统得到了新发展,还有了新形式。好的提案会被做成展板、上墙展示,提案人也会受到表彰。“借助创新创意提案机制,每周提出一个好问题、每月解决一个小问题、每年攻克一个大问题。”白银海说。

03如何传承?从一本笔记说起——

发黄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生产过程中的步骤、数据和图纸,内容全部由手写而成,字迹工整、图表详实。赵启明说,像这样的笔记本,他一共有80本。

“我是78年进厂,一直记笔记记到了现在。”赵启明说。上世纪80年代,刚刚接触复合材料的他为了总结积累工作经验,就把整个产品生产过程都记录了下来,既方便自己翻看,也能供他人参考。赵启明写工作记录有三个原则:第一是工艺文件中的数据必须完整、准确;第二是试验件和批产首件必须记录清楚;第三是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必须记录详细,以备之后查询和续用。

 

近30万字的工作笔记见证了复材产品的不断发展,也将赵启明近40年在一线生产中的工作经验传承下来,经过提炼总结固化、形成方案方法与工艺标准。

比经验传承更重要的是习惯的培养。培训、讲座,一有机会,赵启明就鼓励大家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工作室和车间内,不少年轻人仍在坚持手写记录。工作室成员郝晓明,2006年入厂开始记笔记,他的笔记内容非常丰富,不光有日常工作记录和总结,也有他时常冒出的一些新想法。通过不断地记录、不断地翻阅,郝晓明的技术能力逐步提升,如今成长为工作室的技术骨干。

一本笔记、一个习惯,传承的是老一辈人严谨务实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作风,这也是工匠精神的传承。

采访接近尾声,谈到工作室新的研究方向,赵启明说:“当然是自动化。”虽然复材领域是特殊工艺,离不开手工作业,但工作室正研究如何实现局部化的“机器代人”。“举个例子,我们车间的OSR片自动贴装系统,最大产能提升6倍,碎片率也下降到了0。”白银海补充说。

来源:五院529厂、新闻中心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工信部备案号:鲁B2-20041020-4   版权所有  德州博维网络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热线:400 9692 921  电话:0534-2666809    传真:0534-2220102    邮箱:frp@cnfrp.com
 Copyright (c) 2002-2022 CNBXF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鲁公网安备 37140202001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