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长徐旭东表示,受到疫情影响,东联虽然去年亏了10亿元,但今年恢复,光是第1季就赚了5亿元,坏的时间已经过了!

加快产品结构转型,风电固化剂明年投产
目前东联EG(乙二醇)年产能86万吨、特化年产能36万吨,以及气体180万吨,EG比重约5?6成,特化约3?4成,其余为气体;过去几年,公司持续多元化EO(环氧乙烷)特化产品下游应用,包括溶剂化学品、日用化学品(洗剂、光固、消泡剂、乳化剂、抗菌剂)、建材化学品(聚羧酸单体、减水剂、保坍剂、浮灰抑制剂、混凝土消泡剂),以及精细化学品等。
东联表示:将持续朝向利基型的特用化学市场转型发展,第二波特化材料建厂预计明年投产,主要应用于强化风力叶片硬度,产品包括聚醚胺和乙二胺系列等,东联已经不是单纯的EG公司,而是多元产品的公司。此外,台湾厂制芯片程调整告一段落,特化产品比重将由目前35%进一步提高到45%,而EG比重由65%降为55%。
大陆是东联业绩的坚实靠山
新冠疫情去年在爆发,冲击到EG下游聚酯应用,致使东联营收衰退到187亿元,每股税后亏损1.22元,扬州厂进行气体、特化、EG重新整合,积极从EO原料向下游延伸提升产品附加价值,今年季顺利转盈,税后淨利为5.59亿元,每股盈余0.64元。
为了降低EG大宗原料波动,东联持续增加EO特化产品布局,其策略台湾厂以特化为主、大陆厂以EG供应为主。东联副董事长席家宜进一步分析:
EG产能需求约3060万吨,,大陆是全大的EG消费国,包办全62%的EG需求,虽然这几年大陆有不少EG新增产能陆续开出,但以大陆每年近2,000万吨的EG需求量来看,还是有800万吨要靠进口,需求面没有问题。
至于供给面,虽然大陆EG新产能不少,但因为环保和效率等两大因素,不少老旧产能也会逐渐淘汰退场,实际增加的产能并没有那么多。大陆已经提出2060年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大陆有36%的EG是煤化工,效率低,而且会制造污染,势必会被淘汰;加上大型上游炼化产能开出,让原料乙烯供给更宽松,这对于东联EG在市场发展有正面助益;另外新厂规模愈来愈大,二线小厂在效率上很难竞争,也可能逐步退场。东联不太担心EG产能过剩的问题。
展望今年,徐旭东说,东联的主力产品EG,下游聚酯需求旺盛,产品价格趋稳,利差改善,东联今年的获利动能已经反转为胜。东联今年第1季税后获利5.59亿元,比起去年同期和前一季皆转亏为盈,换算单季每股纯益0.64元,创2017年第3季以来的单季获利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