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01 明晚油价迎“两连跌”重回8元时代。
7月12日(本周二)24时,国内成品油价格将开启新一轮的调整窗口,当前原油变化率呈现负增长,届时油价将迎来下调。
截止7月8日上一个计价工作日,本周期内原油变化率为-5.46%,预测每吨下调300元,较上一工作日继续扩大下调幅度。
由于仅剩一个工作日未统计,在当前已大幅超过50元/吨调整红线的情况下,本轮国内油价调整已是板上钉钉。本轮油价调整落实后,将是2022年以来次迎来“两连跌”,同时也是年内的第三次下调调整。
国际方面,原油价格在上周二出现了大跳水,受到市场投资者对经济衰退的担忧加剧,原油市场需求预期大减,WTI和布伦特原油两大油盘中一度跌超10%,其中WTI原油更是跌破100元/桶。
不过在随后几日,原油又出现了反弹,重新站上100美元/桶关口。截止美东时间7月8日上一工作日收盘,WTI和布伦特原油期货分别报收每桶104.79美元和107.02美元。
(和讯网汽车频道)
02 合成树脂协会提醒——PBAT类树脂前景不佳投资需谨慎
面对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类树脂装置建设势头迅猛、供大于求矛盾凸显的种种问题,7月1日,合成树脂协会生物降解树脂分会发出“关于推进PBAT类树脂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倡议书”,提示PBAT类树脂前景不乐观,要谨慎投资。
据合成树脂协会生物降解树脂分会统计,预计到2025年PBAT类树脂规划年产能为1500万吨左右。截至今年4月末,国内PBAT类树脂已实现年产能46.2万吨,预计到2022年底,年产能将达到226万吨。而2021年国内PBAT类树脂实际销量仅为15万吨,预计2022年在20万吨左右。
为解决PBAT类树脂产能过剩问题,王文广指出了三条发展路径。
一是创新研发提高PBAT类产品质量。以塑料购物袋为例,目前以填充改性PBAT树脂为原料的塑料购物袋存在强度不足等缺陷,影响消费者使用,还有被无纺布袋超越的趋势。为此,行业应当加强产品创新研发,提高PBAT购物袋强度,严格按照已发布的PBAT薄膜专用料团体标准生产,建议填充改性PBAT薄膜专用料总填充量不大于30%,以保障产品使用强度。
二是共同开发PBAT类树脂新用途。目前PBAT主要应用于塑料购物袋,市场需求规模不大,不足以消化现有规划产能。企业可开发PBAT类树脂的新用途、开拓新市场,如地膜、连卷袋和垃圾袋等。
三是将目光瞄向国际市场。我国PBAT类树脂质量国际一流,产能远超国内市场需求,而国际上生产PBAT类树脂的企业只有巴斯夫和意大利Novoment。目前很多出台了治理塑料污染的政策,对PBAT类树脂的需求不断增加,行业应将目光瞄向国际市场。
(化工报)
03 投资27亿,海南天引12万吨PBS项目正式启动!
7月1日,海南天引全生物可降解新材料项目举行启动仪式。项目生产全生物可降解新材料PBS、BDO等产品,可用于食品包装、农用薄膜、一次性塑料制品和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等多个领域,助力海南全面禁塑,推动绿色环保产业发展。
海南天引全生物可降解新材料项目落地石化功能园区,总投资约27亿币,共占地260亩。项目以丁烷为原料,建设商品丁烷加氢、正丁烷制顺酐、BDO、PBS等四套装置,年产12万吨PBS,生产全生物可降解新材料PBS、BDO等产品。项目计划于2024年3月全部建成中交,并于同年6月开车投产。
当前海南正实行全面禁塑,年产12万吨海南天引全生物可降解新材料项目落地建设,将助力海南形成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生产能力,保障海南禁塑需求。
(可降解可循环中心)
04 海南炼化乙烯项目3套重要生产装置中交
6月29日,海南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及炼油改扩建工程项目3套重要生产装置中交,标志着该项目主要生产装置陆续进入投料试车攻坚阶段。该项目是石化和海南省的重点工程项目,主要包括乙烯裂解装置等14套生产装置,以及配套的公用工程、码头及储运设施等,本次中交装置主要包括60万吨/年轻烃回收、55万吨/年裂解汽油加氢、35万吨/年芳烃抽提等3套生产装置及14个配套单项工程。图为海南炼化乙烯项目裂解汽油加氢装置建设现场。
(化工报)
05 丰原福泰来聚乳酸入选安徽省批次新材料推广应用指导目录
6月30日,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发布关于印发安徽省批次新材料研制需求清单和推广应用指导目录的通知。出台了《安徽省批次新材料研制需求清单(2022年版)》和《安徽省批次新材料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22年版)》两项重要文件。
其中,《安徽省批次新材料研制需求清单(2022年版)》是导向性的,相关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先进性等确定研制材料性能具体目标。
鼓励优先选用《安徽省批次新材料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22年版)》中的新材料产品,进一步加大推广应用力度,并在实践中推陈出新,实现材料性能持续改进和产品迭代。
先进化工材料板块涉及:生物基呋喃聚酯、生物基聚酰胺树脂、生物基聚氨酯、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光谱纯/纤维级/拉膜级聚乳酸树脂、聚乳酸双向拉伸薄膜、生物基润滑油等。
前沿材料板块涉及:3D打印聚乳酸树脂等。
(聚如如资讯)
06 化销华东推动扬子石化茂金属新产品顶替进口
日前,化销华东通过为客户提供定制化产品,成功推进扬子石化茂金属进入防水卷材行业并实现顶替进口。
根据该工厂的中试反馈,新产品拉伸强度明显优于同类产品,且穿刺效果好,生产效率比定制前提高了20%,对此客户非常满意,并表示该批定制化产品将用于批量生产,如品质稳定,后续需求会增加至每月500吨。
化销华东合成树脂条线共开发定制化产品24个,1-5月,实现销售3万吨。未来,将继续加大新产品开发推广和顶替进口工作力度,助力化工板块高质量发展。
(石化新闻网)
国际新闻
01 亨斯迈开发新型填料计量系统,使浇注型聚氨酯弹性体可包含高达25%的回收成分
亨斯迈已开发出一种新的即用式填料计量系统,可将高达25%的回收成分(按重量计)混合到热浇注型聚氨酯弹性体系统中。
新系统可以添加到亨斯迈现有的Castech机器上,这些机器用于通过异氰酸酯和扩链剂组合浇注紧凑型聚氨酯弹性体和微孔弹性体泡沫。
亨斯迈在6月30日的一份声明中表示,该系统使其能够生产由回收橡胶、固体PU和TPU以及纤维作为填料的Tecnothane工程弹性体。回收物也可以根据要求在密度和大小上有所不同。
弹性体可用于恶劣的工业和物流应用中的耐用部件,如采矿设备、仓库车辆和游乐场过山车的车轮、脚轮和滚轮。
为了保持整体部件的完整性,计量系统的设计是为了大限度地减少在添加回收的填料时形成气泡的风险。
(亨斯迈)
02 聚乳酸多孔微针:无需血样的新冠抗体快速检测法
日本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基于抗体的新方法,用于快速可靠地检测新冠病毒,且不需要血液样本。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科学报告》杂志上。
对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无效识别严重限制了对新冠疫情的反应,而较高的无症状感染率(16%—38%)加剧了这种情况。迄今为止,主要的检测方法是通过擦拭鼻子和喉咙来收集样本。然而,该方法的应用受到其检测时间长(4—6小时)、成本高以及对专业设备和医务人员的要求的限制,特别是在资源有限的。
确认新冠感染的另一种补充方法是检测新冠病毒特异性抗体。基于金纳米颗粒的测试条目前在许多广泛用于即时测试。它们在10到20分钟内产生灵敏且可靠的结果,但其需要使用采血装置通过手指针刺采集血样,既痛苦又增加了感染或交叉污染的风险,此外,使用的试剂盒组件也存在潜在的生物危害风险。
在证明间质液可能适用于抗体检测后,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采样测试的创新方法。先,研究人员开发了由聚乳酸制成的可生物降解的多孔微针,可从人体皮肤中提取间质液。然后,他们构建了一种基于纸张的免疫测定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新冠病毒特异性抗体。通过整合这两个元素,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紧凑的贴片,能够在3分钟内现场检测抗体。
(聚如如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