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伟大的进程背后,汇聚了无数科学家、材料人的点滴汗水。他们将自己的脊梁化作的栋梁,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神圣的历史使命,以专业的科学精神和精深的学术造诣,奋战在科学探索与技术变革的前沿,为我国大国重器“佩剑”。
过去,新材料在线?对话了上百位院士专家,聆听他们的科研故事之时,书写下新材料行业的发展史,并从光辉历程中汲取砥砺前进的精神力量,试图解读科技发展的终极奥义。
忆往昔,盼来日。值此岁末年初之际,带领大家重温老一辈材料人的故事,了解他们许身材料,科研报国的“材料魂”。
真正的偶像,要敢于挑战
“为振兴民族工业尽一份力。”
几十年前,我国高速飞行器、运载火箭、高集成度的电子电气等工程技术的飞跃发展对高分子材料的耐热性等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此,“863计划”专家提出,我国要发展先进技术就必须发展高性能高分子材料。
“60年代到70年代,的高性能工程塑料还是一片空白,高性能工程塑料技术基本掌握在发达的手里。”
他叫蹇锡高,为满足对先进技术发展的需求,将毕生献身于打破高性能工程塑料技术国际垄断。
1990年学成归国后,他潜心专注于新型高性能工程塑料及其应用技术的开发研究;2003年,他带领团队以“含二氮杂萘酮联苯结构新型聚醚砜酮(PPESK)及其制备法”荣获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1年,他又以“杂萘联苯聚醚腈砜系列高性能树脂及其应用新技术”研究成果再度折桂,斩获2011年技术发明二等奖。
“研究高分子材料是我毕生的事业,一个人如果有自己想干的事业,就是幸福的。”
在他的带领下,我国新型杂环高性能工程塑料从90年代开始进行小试,并在2000年期间实现了年产100吨的中试放大装置,2005年实现年产500吨的装置,均是一次试车成功。
“不降低叶片的报废率誓不罢休!”
如果说航空发动机是现代工业的“皇冠”,那么发动机叶片无疑就是“皇冠上的明珠”。
1956年,18岁的她只身前往西北求学,这个怀揣“飞机梦”的小姑娘,在一次实验中由于劳累过度,被喷出的高温蜡糊住了双眼,近乎失明。
但她死磕高温合金叶片变形难题,成功制备出我国个无余量叶片,44岁获科技进步一等奖;她扎根航空航天高温材料技术及其应用研究,57岁当选为工程院院士;她主持“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项目,66岁斩获“技术发明一等奖”,打破该奖项连续6年空缺。
整整59载的时光里,她将航空梦视为己任。如今,这位耄耋之年的“巾帼院士”仍未停下脚步,继续着她的航空报国故事。
“‘触电’碳纤维后,这门课我学得认真,现在还保存了厚厚的听课笔记。”
他叫杜善义,他是新批外派的赴美访问学者;他是哈工大航天学院任院长;他在80年代初明确提出力学与材料结合,将细观力学应用到复合材料的分析和应用中;他率先开展了结构功能一体化和多功能智能化复合材料结构的研究;他是位获得国际复合材料委员会WORLD FELLOW荣誉称号的科学家。
其实,在1980年的赴美访问交流之前,他原本是我国知名的力学专家。但美国导师指着一块不起眼的“黑色板”讲的一席话,让这位年近半百的专家决心跨界“搞”材料。
“导师当时给我说的原话,‘这玩意和铝合金性能差不多,但是比它轻多了,将来对航空航天非常有用。’”他随即向导师发出疑问,“你是搞力学的,为什么研究复合材料?”导师表示,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新材料,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意义举足轻重,而力学分析只是基础。
“触电”碳纤维复合材料后,杜善义在美国埋头探索“黑色黄金”2年。
学成归来后,他明确提出将力学与材料结合,并长期致力于断裂力学、飞行器结构力学和复合材料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终实现了将细观力学应用到复合材料的分析和应用中,并率先开展了结构功能一体化和智能化复合材料及结构的研究。对我国航空航天飞行器的设计创新带来重大突破。
“先进技术、新材料是用钱买不到的,必须自力更生!”
他叫戴永年,是我国探索“真空冶金之梦”的先驱者。
其研究成果处于领先地位,在创下多个。1958年,组建了个真空冶金试验小组;
1979年,在次成功研制出“内热式多级连续蒸馏真空炉”,解决了分离铅锡合金高耗能、高污染、低回收的难题;
1995年,“锂的真空冶炼新工艺及配套设备”研究取得重大成功,并获得发明;
1979年,在次成功研制出“内热式多级连续蒸馏真空炉”,解决了分离铅锡合金高耗能、高污染、低回收的难题;
1995年,“锂的真空冶炼新工艺及配套设备”研究取得重大成功,并获得发明;
据统计,戴永年发明的内热式多级连续蒸馏真空炉,在国内80多个单位及美国、英国、西班牙、巴西、玻利维亚和东南亚等推广应用百余台/套,改革了锡、铅、锌冶金部分传统生产技术,已创经济效益累计超过数百亿元。
1999年11月,古稀之年的他被评为工程院院士。但这位古稀院世并不服老。
近年来,为推动我国新材料产业的规划及建设工作,耄耋之年的他义不容辞地选择了投身新材料。
2004年,当得知云南怒江州泸水市硅矿丰富,有望成为我国硅材料生产地后,他不顾路途“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艰险,来回颠簸在起伏的公路上。
如今,戴老又将目光锁定在了新能源上,以云南锂电池的研究和生产方面为代表,极力呼吁市场资本主动联合起来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推动我国在这一领域走得稳、更远。
“没有他,就没有‘新材料产业体系’”
干勇口中的师老,正是被誉为“材料学之父”师昌绪老先生。
师老早在2009年就曾提过,要重点发展第三代半导体、碳纤维等材料,并加快实现产业化,尤其是集成电路产业的大硅片,并反复强调:“要跟上,要跟上,否则就会出局。”
然而,这位站在材料发展历史高度上的“战略科学家”终究一语成谶,如今大尺寸硅晶圆已被国外企业垄断,我们果然遗憾“出局”。
据前几年统计数据,我国大型企业所需的130种关键材料中,32%国内完全无法生产,54%国内能够生产但质量较差,仅有14%国内可以完全自给,但也大多是含金量一般的材料。
所谓芯片之争,其实就是材料之争,若要实现产业化,就必须补齐这一“致命短板”。十余年前,师老便对此洞若观火。
面对此情形,师老不断向建言,欲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建立完善新材料产业体系势在必行!
在师老和两院院士的积极推动下,我国新材料产业体系建设已落地。如今,我国150多所高校设有材料专业,新材料领域的两院院士200余位,新材料的重点实验室64个(高校21个、企业43个),这些完整的体系,已成为全面推动我们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支撑。
真正的偶像,是甘于寂寞
“科学发展无止境,科技创新是灵魂,壮士立下凌云志,不达高峰誓不归。”
他叫王占国,60年前,在半导体在还是绝对“冷门”之时,因着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半导体材料室时任室主任林兰英先生的一句话,“材料物理是材料的眼睛,决定着材料的质量,非常重要。”20岁出头的小伙子便兢兢业业地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半导体材料和材料物理研究之路,甘愿成为未知领域的开荒者。
早期科研生涯里,王占国致力于人造卫星用硅太阳能电池辐射效应以及电子材料、器件和组件的静态、动态和核爆瞬态研究,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外,敢于挑战的王占国还解决了国际上对GaAs中A、B能级和硅中金受主及金施主能级本质的长期争论!
如今,半导体材料国产化进程受挫,这位头发花白的老院士即使年过八旬,却仍时刻关注半导体的科研发与市场动态。
“实验室在北大楼地下室,一下雨屋里就涨水,我们拿着扫帚和水桶,深一脚浅一脚与恶劣环境搏斗。”
他叫都有为,作为我国早从事磁学和磁性材料研究的科学家,先后发现了反铁磁有序与超导性共存的现象、开拓了半金属与稀磁半导体材料的研究,成为业界公认的磁性材料专家。
1953年,毕业于那个跌宕起伏年代的他,学业和科研都曾被数度中断,一心想为做贡献的他为此苦恼不已。直到1978年,他才重新投身于热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
由于物资匮乏、实验室设备奇缺,他经常去化学系楼走廊晃悠,把别人不用的天平、瓶罐通通带回来,自己改装后制成样品制备、测量设备。正是这些七拼八凑而来的实验设备,陪伴他度过了艰难的科研岁月。
如今,这位年过八旬的热心院士依旧奔走于各种磁性材料的相关会议中,在给学生们率师表、作榜样之余,还为从事科研的学生提供帮助,在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上,为科研事业添砖加瓦。
“没有好的硅片,就没有好的芯片。”
他叫杨德仁,1988年便开始在硅材料领域坐“冷板凳”。
1992年,他提出了大规模集成电路用直拉硅晶体中掺入氮原子控制微缺陷的新思路,但由于与主流观点相悖,业界几乎都不看好。
为了早日摆脱发达对我国芯片的限制,他再次埋头扎进长达数年的硅材料研究中。2002年,他率先提出了新思路——把锗原子掺入到硅晶体中。
35年来,杨德仁不仅在基础研究应用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在了祖国大地上。他研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掺氮、微量掺锗、重掺磷等成果已在我国航天器、微电子、太阳能硅晶体等领域实际应用,支撑着我国半导体行业的技术需求,助力产业新增销售额超40亿。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一次次地对话中,两院院士、行业专家们向新材料在线?阐述了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前景、机遇和挑战,为我国引领科技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出了前瞻性的建议。他们心中所燃烧着的“材料魂”,在薪火相传中焕发出勃勃生机,鼓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材料人”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