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明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二次提交这一建议了。因为化工新材料中试实验平台建设滞后是化工新材料领域科技创新和健康发展的堵点,一定要打通这一堵点。小试之后,必须经过中试,成果才能放大,但目前有关部门将化工的中试试验过程纳入到工业化的环评和安评体系,阻断了小试到中试的桥梁。
张永明介绍,化工新材料是国民经济、生活、国防建设赖以维持和发展的基础。该领域的科技创新尤为重要。创新的过程先根据化学原理在实验室中进行小试,处理样品量从几毫克到几百克不等,当小试成功后形成小试成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试科研成果。这些小试科研成果必须再经过中试放大试验、成功后才能放在化工厂生产,得到产品,在市场销售,以满足群众需要。
“然而,化工生产过程复杂、反应条件苛刻,涉及的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安全风险高,一旦管控不到位、发生事故容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应急管理部门出台严厉的措施,来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这些措施规定所有的新上化工项目和改造项目都要进行环评和安评。”张永明认为。
“但是,将这些严格规定用在化工中试环节就欠妥了。中试环节的产物仅是样品,不能和批量生产的化工产品一样对待。”张永明强调。
张永明进一步解释,前期的小试研究是否有价值,必须经过中试才能确定。中试过程是试验、研究的阶段,不是生产过程,处理的样品量也有限,无法提交固定的安评和环评数据。由于要求中试阶段进行安评和环评并不合理,目前化工新材料企业科技创新活力受阻,阻碍了化工新材料领域的发展。
“要推进小试成果的转化,就要把桥架起来,把路通起来。”为此,张永明建议,化工新材料企业应设立中试孵化平台,解决目前该领域科技研发存在的难题。相关企业可以申请建立中试平台,由市一级环保和安监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后再审批通过。根据不同中试平台的要求,明确平台所涉及的研究范围,划定平台的环保和安全保证范围。企业中试平台获批后,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各种小试成果的中试放大实验,尽快把小试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加快科技创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