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消息不仅在资本市场上引发了股价下跌(公告发布当日盘前下跌1.2%),更在欧洲化工行业内部激起广泛关注——Westlake 退出Pernis工厂的背后,是欧洲传统工业基地日益加剧的结构性困境,也是全球环氧树脂产业格局潜在重构的又一信号。
---
一波三折:从“部分封存”到“全面关停”
早在2024年7月初,Westlake 就已传出将对Pernis工厂的部分装置进行“暂时封存”的消息。当时,公司宣布将在完成与当地议会和工会的协商义务后,于2025年停运烯丙基氯(AC)和环氧氯丙烷(ECH)装置,理由是欧洲业务盈利能力持续下滑。
尽管当时 Westlake 强调将保留液态环氧树脂(LER)和双酚A(BPA)装置的运营,但如今来看,这一决策已完全转向——Westlake决定关闭Pernis工厂全部装置,彻底撤出这一基地。
---
损失近2亿欧元,超200人失业
此次工厂关停将带来不小的成本冲击。公司预计:
-
将产生约1.9亿欧元的税前成本;
-
其中包括3000万欧元的遣散费和员工相关成本;
-
同时涉及环境修复、设施处置等费用共计约1.6亿欧元;
-
此外,约230名员工将面临裁员,占Pernis工厂总人数的近九成。
公司计划在2024年第三季度确认大部分费用,相关现金支出则将从2025年起逐步释放,延续数年。
---
高成本压垮欧洲化工巨头
Westlake的撤离并非孤例。就在今年3月,利安德巴塞尔(Lyondellbasell)和特诺克斯(Tronox)也宣布关闭其位于鹿特丹及周边的化工设施。与这些企业类似,Westlake在公告中明确表示,“欧洲业务持续恶化”是关闭Pernis工厂的核心原因。
造成这一困境的因素包括:
-
荷兰能源成本远高于其他国家,导致生产边际利润显著下降;
-
电网费用高、容量受限,限制了企业扩产与转型空间;
-
国家层面的二氧化碳税叠加欧盟碳税机制,加重企业负担;
-
行政审批流程缓慢,进一步打击企业投资积极性;
-
国际竞争压力增强,特别是亚洲与美洲地区凭借低成本能源优势正在吸引更多制造业回流。
---
Westlake撤离影响几何?
Westlake的Pernis工厂,曾是其全球液体环氧树脂(LER)与环氧氯丙烷(ECH)供应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工厂拥有:
-
三座连续性生产装置;
-
自有研发实验室;
-
约250名员工,为欧洲、北非和中东地区提供树脂与中间体产品。
此次全面停产,虽然 Westlake 表示将继续通过其德州 Deer Park (德克萨斯州迪尔帕克)工厂向客户供货,但无疑将对其欧洲市场的服务半径、物流成本与客户黏性带来压力。
---
欧洲化工版图将重绘?
Westlake的Pernis退出,是一个信号,也可能成为一个拐点。越来越多的跨国化工企业开始重新审视其在欧洲的资产配置与投资计划。一位业内人士评价称:
“今天是Pernis,明天可能是比利时、德国甚至法国的某些老旧装置。”
鹿特丹港工业区游说团体 Deltalinqs 主席 Victor van der Chijs 在回应中直言不讳:
“这是对鹿特丹工业和港口的一记重击。我们强烈呼吁政府采取紧急且果断的措施,避免更多产业流失。”
---
总结:从一座工厂,看见一个地区的困境
Westlake退出Pernis工厂,不只是一次企业的财务选择,也是一场区域产业环境困局的缩影。它提醒我们,在全球绿色转型与制造竞争的大潮中,欧洲若无法缓解其“高成本+低效率”的结构性矛盾,将可能失去更多高附加值产业。
对于全球环氧树脂产业链而言,Westlake的撤出也将重新分配供应格局,给亚洲和北美区域企业提供了“填补空白”的窗口。